本篇文章3289字,读完约8分钟

我们社区有许多老人。每天回去都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或者带着孩子上下学。每次去超市买菜,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年龄的老人。

【/h/】随着年轻人在城市定居,越来越多的老人跟随孩子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能够融入城市,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

去年暑假,我带着妈妈在我家住了几天。到了我家之后,我让她在家看电视或者出去走走。有时间我会带她去橘子洲和岳麓山。

【/h/】我妈一开始很开心,但很快我就发现,每次回家,我妈都是坐在沙发上发呆,到了晚上,她就早早上床睡觉了。有一次,她没有门禁卡就下楼了,被锁在门外很久。她不能使用门禁系统。她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在门外等着。

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她在这里感到沮丧和孤独。我妈妈是个活泼的人。她说城市和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她喜欢在乡下的家乡到处闲逛。她有自己的圈子。村子这么大,家家户户都知道,家家都有话讲。

【/h/】但是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扇紧闭的门,没有陌生人愿意互相交流。他们非常警惕,这个环境完全不适合。

她说这里就像进了监狱,没有自由。过了几天,老太太喊着担心家里养的庄稼和鸡鸭,坐车出城回老家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孝顺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带他们去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否能适应这样一个大城市的生活?强迫他们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圈子是不是太残忍了?

最近在网上,萨贝宁有了一个视频屏幕。视频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不要随便带父母到处走,这不是孝顺。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酒吧都炸了。

【/h/】他们说:老人为了你付出了一生,只是为了在年老的时候享受快乐,而你却说不应该带着父母在身边?这只是孩子孝顺的借口。这是疏远他们的机会。

你为什么不带你的父母四处转转呢?萨贝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当时他和妹妹在北京工作很辛苦,事业也有所提升,所以想带着父母在身边孝顺。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和妹妹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呆在家里。他们的父母以前在武汉没见过孩子,在北京也还是见不到。相反,老人为了和孩子在一起牺牲了很多。

他们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老年合唱团,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放弃了家乡的亲人朋友。我以为我可以天天和女儿相处,没想到他们在家里待的时间多了,面面相觑。在这个大城市,他们感到深深的孤独。他说他后悔把父母从武汉带到北京。

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是的,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觉得这是最好的孝道,但是父母真的喜欢吗?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圈子,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了大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惯了和邻居点头之交,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没有熟悉的圈子,没有一起聊天的姐妹,大城市各种高科技的东西只会让他们觉得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两代人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和充实。既然父母觉得在老家生活很舒服,为什么还要改变他们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孝顺的不仅仅是同居。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孝顺,只是充实自己。

你听过老流浪汉这个词吗?很多人知道北漂、上漂、深漂,却不知道什么是老漂。百度百科对他们的定义是,为了支持孩子的事业,照顾第三代,离开家乡到孩子生活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

【/h/】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此类老漂近1800万人。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0万,来城市照顾年轻一代的老年人比例高达43%。

【/h/】广州社科院也做了专门研究,调查老年人愿意放弃对环境的熟悉而去大城市的原因。老人的回答大多和照顾孩子孙子有关。其实他们对大城市的归属感并不强。在他们眼里,高层建筑还不如在老家住了很多年的小平房。

这里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唯一的障碍是在这个城市工作的孩子。大城市和年轻人没有距离,他们属于这里,老人只记得他们日夜思念的家乡。

纪录片《祖辈在中国,奋斗在大城市》里,一个叫侯珍的奶奶为了照顾孙子,从尽可能远的山东跑到广州,在那里住了五年。

【/h/】其实她的生活和保姆没什么区别,帮忙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侯真辛苦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老漂泊者最怕的其实是精神上的孤独。女儿工作忙,没什么时间陪,放假只想休息。她宝贵的孙子与侯真毫无共同之处,偶尔也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而争吵。

【/h/】她一辈子都住在山东,丈夫留在山东照顾父母。她一个人去了南方,熟悉的朋友同事都在老家。除了女儿和孙子,她所有熟悉的东西都留在了遥远的老家。而她和家乡的联系也只是一条细细的电话线。

【/h/】侯珍不怕带孩子,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大城市总觉得自己被刻进骨髓里的孤独。

人民视点也关注过这些老漂泊者:63岁的陆原来住在农村,带着孙子来到大城市,走到哪里都能和人聊天。现在她的生活就在儿孙身边。

想认识老朋友,得看儿子媳妇的时间。50多岁的高玉萍去上海帮助女儿和孩子,却因为太累而生病。她去医院才发现他们是市里的编外人员,连医保都报销不了。

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只能去小诊所看病。乐阿姨从老家来到武汉,为了女儿的事业发展,搬到哪里就搬到哪里。

两位老人一路从广州搬到东莞,再从东莞搬到武汉。他们搬家的时候丢了很多东西。有一篇文章叫《中国有近两千万父母,陪着孩子北漂》,让人泪流满面。

【/h/】他们一生都没有漂泊过,但到了年纪,他们开始为孩子漂泊;他们为孩子辛苦了一辈子,到了年纪还要继续在大城市照顾孩子;他们以为自己在家乡很孤独,没想到在大城市会更加孤独。

【/h/】网上有一句话,人只有年纪大了,在熟悉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这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也带着父母,但有时候会觉得对他们很残忍。年纪大了,还是要过这样的生活。

其实父母关心的从来不是大城市,而是在孩子身边。他们来这里不是因为是北上广,而是因为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孩子。

为了这家公司,他们放弃了很多,默默无闻的付出了很多。值得吗?但爱是值不值得。

【/h/】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孝顺他们,这是自己的功劳,却不知道在这种不平等的爱情中,付出更多的显然是父母。也许我们根本没有真正进入父母的内心,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如果他们喜欢大城市,就让他们来大城市。如果他们喜欢农村的家乡,就让他们留下来。

不要用你所谓的孝顺,不要用你所谓的需要照顾孩子,继续束缚他们的生活。即使作为父母,也应该有资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过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说:所谓的父子母女俩合二为一,但这意味着你和他们的命运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尽头,看着他消失在小路的拐角,他背着你告诉你,你不用追。是的,大部分时候你就是不用追。

父母和孩子永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陪你走一段路,但不会陪你走一辈子。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成全。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星辰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就像《上海金枝玉叶》里的谢嘉思小姐。她被送到郊区的一个农场,她的丈夫被监禁。为了照顾孩子,她经常在晚上12点到家陪孩子,第二天早上4、5点出发去农场。

她的艰辛和对孩子的奉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她老了,不想和孩子住在一起,也不想让孩子打扰她的生活。她一个人过着很好的生活,经常用铝锅做奇峰饼。

【/h/】即使到了90多岁,她最喜欢的白百合还在干净晴朗的窗台上。

就像国产纪录片《三天》里的老徐。老的时候,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中国各大名山大川。他说孙子只抱过他两次,不想和孩子过不去。

他们让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焕然一新:背上行囊,身心都在路上。他们说不喜欢“老人”这个称呼,觉得没有生气。他们还创造了一个新词来形容那些年老后仍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花季青年。

你看,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和老年人也是。所以,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捆绑在一起,而是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选择,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

【/h/】父母和孩子之间,其实是爱的实现。我们最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陪伴,珍惜每一次相遇的缘分。

归根结底,人生就是自己的修行。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分享